2021年5月,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:华东院)IT总监、副总工程师王金锋就数字化转型的特点,以及数字化如何使设计院快速实现增质提效等热点等行业热点问题,接受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网专访。
01
记者:请您解读数字化转型的特点?
“甩图板”实际上是从铅笔到计算机之间的工具转变,只是提升了设计质量和设计的效率。计算机绘图和传统的图板画图没有本质上的变化,建筑设计行业与工程实际上一直是脱节的,没进入到工程领域,没有出新的产品,归根结底依然只提供设计图。由于中国前40年高速发展把这些问题都掩盖掉了,设计院活的还都挺好,特别是建筑业高速发展,使得大大小小的建筑设计院都能活下来。
华东院原来主业是水电设计,但水电行业很早就基本上没资源,我们是被迫转型发展。转型发展实际上就是转到不熟悉的领域,熟悉的领域就不叫转型。
华东院最先转攻市政行业,然后在交通、轨道、环境、生态等行业都有涉及。转型过程中,我们不仅做设计,还做工程。但在这些行业中我们的优势不大,那就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理念、新的方法、组合业主所需要,努力更新产品和服务,做到“你有我优、你优我新”,不断的创新业主和市场所需要的新产品。
从“工程数字化”到“数字化工程”就是创新、是新的一个服务产品,提升了企业的产品质量。
华东院所做的工程给业主的不只是设计图,而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数字化管理系统。业主感觉很好,因为从设计、建设、运营维护都能实现数字化管理,BIM、工程数字化、全程周期管理、建设、建造、计划进度、生产管理安全都有了。
但数字化工程要有资本介入,有的项目发改委没有批钱,怎么办?只要业主认同这种先进理念和产品,那我们就先垫几千万或者一两个亿的数字化建设成本,帮助业主完成这项工程。
如果建筑设计院不向上走,就必然成为工程公司的下游。华东院做了很多的EPC项目, 2020年一千两百亿的合同额,50%的合同都来自EPC项目。有的一个项目有几十公里流域的治理,城建院做规划,具体的单体建筑再招标,分包给建筑设计院。这样发展下去,建筑设计院必将失去对工程的引领作用,沦为工匠;而华东院现在就逐步从“工匠”开始向“工头”发展。
02
记者:如何用“数字化”将设计“产品化”?
为什么设计部门要有“数字化室”?“数字化室”要面向市场,为业主打造具有数字化属性的工程服务产品。因为这些人懂专业,在和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发掘客户的需求,把业主的想法变成带有数字化属性的工程服务产品。
有了产品之后交给设计人员进行创意,创意完成之后再交给“信息中心”做开发,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完成。
03
记者:华东院的的经营工作是IT人员在打头阵?
04
记者:数字化如何使设计院快速实现增质提效?
现在大规模城市建设越来越少,接下来是城市的改造,浙江省在大力推广未来社区,近一半的项目是我们华东院总承包完成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投入了2000多万建设了一个浙江省工程云,有未来数字化管理平台,相当于华东院出钱为浙江省建立一个重点工程的云管理平台,把全部工程数据都接入进来;在这个基础上用数字化做未来社区总承包服务,一个社区改造几平方公里、十几平方公里,甚至几十平方公里,这样几十亿产值就实现了。单拼设计能力我们可能比不过传统建筑大院,但我们的盈利能力并不比他们差。
要实现数字化第一步要明确目标,比如:提供新的产品—数字化的产品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;提供新的服务模式—数字城市、智慧城市。
第二步搭建组织架构,看看差哪些能力?比如工程和技术能力,数字化和智慧化能力,然后把能力补齐,把架构搭建完善。因此实现数字化不仅要有大的投入,还要有非常好的、目标明确的长远规划。
其实三维设计、数字化是设计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要素。如果把设计院比作饭店,那数字化相当于饭店磨面粉的那些机器设备,让这些机器设备去挣钱是挣不出来的。如果通过使用这些机器设备能快速做出来好吃的包子、面条,这样就有可能挣到钱了。如何能快速做出好吃的包子和面条挣到钱?那是店长的事情;如何通过数字化打造新产品、提升服务品质挣到钱?那是院长的事情。
设计院转型数字化如同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,上了辅导班就能让孩子马上挣到钱么?当然不是。设计院做数字化的目标是什么?让企业活得更好、活得更长久。很多人都纠结数字化投入、产出的问题,我想只要明确了数字化的发展愿景、明确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,设计院的数字化转型一定会成功。
05
记者:传统设计院向数字化转型难点在哪里?
三维协同设计提倡全业务、全过程同步协作。这就要求每一个专业都要数字化。华东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三维协同设计体系,生产管理部把项目落实完了以后,就把设计任务分解到各个专业,大家联合作战。